两会期间,小央在“两会·话题榜”专栏中,对每天的国防军事热点话题进行综合盘点,今天我们围绕完善残疾军人保障、推进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军人家属随军工作等话题,带您了解今年两会军队代表委员精心准备了哪些提案议案、意见建议。
▼▼▼
建议将驻地残疾军人
纳入残疾人保障优待范畴
王方 全国人大代表
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副队长
在去年的走访调研中,王方发现,当前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残疾人的保障优待政策,比如残疾人免费停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免费救援、残疾人维权中心服务提供等,但多数服务仅提供给本地户籍的残疾人。由于军人没有驻地户籍,并且残疾军人所持有残疾证是特有的残疾军人证,所以无法享受驻地提供残疾人的各项保障优待政策,无法办理助残卡,无法购买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并上牌,这给残疾军人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王方深知反映战友们的困难与需求是她职责所在,所以她将“完善残疾军人保障问题”郑重地写在了今年的两会建议里。
王方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掷地有声的报告内容让我们倍感温暖。”
王方建议:将驻地残疾军人纳入残疾人保障优待范畴,让残疾军人特别是因公致残的残疾军人优先享有驻地提供给残疾人的各项优待保障权益。
资料图:王方在基层调研(解放军报)
进一步推进
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军人家属随军工作
王小鸣 全国人大代表
为保障现役军人安心服役、稳定部队、巩固国防,国家出台军人家属随军政策。王小鸣通过调研发现,这一政策较好地发挥了综合效益,但是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军人家属的随军工作,仍面临驻地环境艰苦难安家、就业安置选择少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王小鸣表示,要进一步发挥组织和制度优势,探索构建落户地点多元、福利保障从优、管理服务配套的异地随军制度。
王小鸣建议:实行落户地多元选择。在保留家属到部队驻地随军落户规定的同时,参照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关于军人家属随迁落户的有关规定,允许军人家属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军人、军人配偶原户籍所在地或军人父母、军人配偶父母户籍所在地,以及成年子女户籍所在地,办理异地随军落户;统筹提供相关住房,也可纳入当地政策性保障住房体系解决;据实发放两地分居相关补助。家属异地随军后,家属户籍地和部队驻地不在同一地区的,应根据两地分居的实际状况,发放夫妻分居补助和配偶子女探亲路费,享受家属随军的普惠性政策红利;为未就业家属建立社会保障账户,享受国家给予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补贴,并按规定安排家属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
统一高效集中使用战略投送力量
以及在民航机场预设军机保障装(设)备
冯玮 全国人大代表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副团长
2021年,冯玮和战友们驾驶运-20跨境投送参与“国际军事比赛-2021”的中方官兵。在与民航部门对接保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有待优化的地方,引发了他的思考。
冯玮说:“我们和民航之间在一些保障接口上不一致,民航方面也希望能够提前预置一些保障装(设)备,这实际上是一些难点和堵点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
冯玮建议:一是要统一高效集中使用战略投送力量;二是要在民航机场预设军机保障装(设)备。
把军训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
怀利敏 全国政协委员
海军研究院研究员
怀利敏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中小学军训缺乏规范性,这项活动有时甚至成为了孩子的负担。
怀利敏建议:把军训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更好,加强中小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
只要有需求,资源允许,
普通老百姓进入空间站应该不是问题
杨利伟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杨利伟说:“空间站构建完成后,神十四、神十五航天员乘组共6人会共同在轨工作。这样做,一是验证空间站的承载能力,二是验证空间站能否让更多的航天员在上面工作和生活。”
杨利伟表示,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行阶段,航天员基本每半年值守一次。“目前,国际空间站基本上也是按照这样的时间值守,随着工作以及实验的需要,在上面工作的时间也可能更长。”
杨利伟说:“商业航天的发展是一个大趋势。更多不同性质的企业参与,对行业发展是很好的助力。我想,从这个角度讲,将来只要有需求,资源允许,普通老百姓进入空间站应该不是问题。”
来源:央广军事综合央视军事、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编辑:徐凤佳 杨新瑜
编审:张乡林 杨宸琇
主编:朱西迪
监制:吕锡成 谭淑惠